Friday, May 19, 2006

生平第一次听音乐会

今天去听了场音乐会——“法国五月:Roge和香港小交响乐团音乐会”。这是场让我充满期待的音乐会,也是我第一次去体验现场。
这场演出的明星是Roge,他是DECCA公司旗下的法国钢琴家,他的satie与poulenc钢琴作品都是得过留声机大奖的。我也有一张他的拉威尔钢琴作品集(double decca)。算来他也称得上是DECCA用来发掘法国音乐作品的主力钢琴家。
不过Roge的特色似乎并非特别鲜明,个人感觉其音色控制能力也与老一辈法国钢琴家有些距离。这场音乐会最吸引我的还是曲目——拉威尔的一首引子与快板(Introduction et Allegro for Flute, Harp and String Quartet),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普朗克(poulenc)的双钢琴协奏曲、小交响曲。普朗克的小交响曲没有听过cd,但剩下的三部作品都是我深为钟爱的曲目。
拉威尔的引子与快板我在一张拉威尔室内乐全集里听到,竖琴作品大都很好听,拉威尔更是赋予竖琴以绚丽的色彩和美妙的旋律,这样的一首竖琴作品实在讨人喜欢。G大调钢琴协奏曲不用说,大概已经人手一张了吧——Michelangeli那张著名的Rachmaninov加拉威尔钢琴协奏曲。我非常喜欢这首协奏曲,在带有爵士味甚至很有些不合谐意味的首乐章后,是多么美丽的一个慢板乐章啊,木管与钢琴的应和直让人感觉无比的宁静与温暖,与莫扎特钢协里的第二乐章有着相同的气质,却又少了莫扎特古典主义的一些限制与顾虑。三乐章遵循古典式的结构,拉威尔自己也说是以莫扎特、圣桑为楷模所做,但音乐语言要比莫扎特的钢协更为丰富,更为自由。
普朗克的双钢琴协奏曲则似乎不太有名,起码我从未见这里的论坛有人提及,若非因为在台湾某音乐论坛听人介绍过他的一部室内乐作品,还真是不太会注意此人。他是法国六人团成员之一,这六人是普朗克(1899-1963)、米约(1892-1974)、奥涅格(1892-1955),另外再加上丹第(1851-1931)和瓦雷兹(1883-1965)。关于这六人的介绍,网上这篇施托克豪森大侠的文章甚是不错,“从萨蒂到“六人团”的法国音乐”。我听到并喜欢这首双钢琴协奏曲实际上也不过就是这两个月的事情,听到imp(这可是位很有想法的台湾爱乐人,常在这里出没)介绍普朗克的竖笛奏鸣曲在先,看到唱片店特价出售一张法国 rca的普朗克钢琴协奏曲在后,出于尝试的目的买下,一听却一发不可收拾。在普朗克的这首双钢琴协奏曲里既有近乎嘈杂狂暴的不和谐音,乐音一转却又能变得温馨甜蜜甚至带点孩子气的童趣天真。似乎真是作曲家个性的写照——所谓“半是猪猡半是圣徒“。
正在我对这些法国作曲家作品兴趣浓厚之时,能有机会现场聆听这些曲目实在是难以抗拒的诱惑,故而看到演出海报的同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就决定要去听这场音乐会。最后我买到一张50元的学生票,是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D排35座。买票时,看座位表,似乎不是非常前面,跑进场一看,竟是第二排,不知A、B排都到哪里去了。
演出当晚(5月17日),来到香港大会堂,发现人也不少,入口前还有三个摊位销售Roge在DECCA的几张小双张、
普朗克拉威尔作品的两套环保装,还有他在两家小公司录的拉威尔、gershwin、chauson作品,还是挺会做生意的,但没有现场签名,可惜可惜。
香港大会堂的组织工作不错,进场后都有引座员,每个座位上也都放有一本印刷精美的节目单,上有中英文的曲目介绍,每首作品都有小文介绍,文末还附有一张表格介绍作品需要的乐团编制。演奏者介绍自然也不会少,甚至还有相关曲目cd推荐,这个节目单还是挺精心的。
落座后一看,上座率甚高,看来这个曲目还不算太冷门,或者是Roge有些影响力。周围中学生、小孩不少,
尤其是那么多中学生,让人感到香港音乐教育似乎不错。我的右手边就是一家三口,小女孩还是个小学生。
我的座位有点过于靠前,也过于偏,舞台中间放上钢琴的话,看不到演奏者的手,略微不爽。
演出开场先有香港小交响乐团指挥叶咏诗致词。然后是第一首曲目
拉威尔引子与快板,看到演出者上场,才注意到这首曲子的编制是一把长笛、一把单簧管、一组弦乐四重奏再加竖琴,毫无疑问,竖琴是最显眼的,当晚竖琴演奏者黄士伦女士也穿的颇为亮眼。作品是美妙无伦的,竖琴演奏的手势也极为优美,十分养眼。这是我第一次听现场,第一个音响起时,真是颇为兴奋,真实的乐器质感直入耳膜,感觉与听cd很是不同。听现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那些cd里妙不可言的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对于我这样不懂乐谱之人,颇为受益。
这首结束后稍事休息,就开始两道主菜——两部协奏曲。
乐团先上台,然后就听到一片调音声,直感觉像是在听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开始。随后,小提琴首席在钢琴上按了个音,木管组就吹出一根长音,第二次重复时铜管加入,第三次重复时弦乐加入,于是三个乐器组就完成了试音。打击乐?不知道。
此时,指挥
叶咏诗与独奏家roge登台,拉威尔的G大调开场。以往从手里那张cd——roge的拉威尔钢琴作品,我就发现roge的演奏似乎偏慢,感觉上roge惯于在慢条斯理中蕴酿他的音色与结构,但个人感觉他的音色不及cicollini、弗朗索瓦的多变。这次,第一乐章的开始,乐队飞快,但钢琴进入时roge却弹得甚慢,有点不协调,加上他戴着副眼镜专注地看着键盘,直感觉像是戴着老花眼镜在找键。索性后来速度略有加快,在一些激烈的片断,能看到他飞快地把整个人挪到琴凳的另一头,然后双手狠狠的砸下去。音乐就不介绍了,说说现场与cd的一个不同,我发现最大的不同在大鼓,现场听到的鼓点从未在cd里感受到过,不知是不是用discman听cd器材太次的缘故。香港小交响乐团的表现不错,但铜管似乎控制不佳,若干处有些刺耳,声音不怎么稳定,以至于出不来韵味。
拉威尔G大调后是中场休息15分钟,钢琴家在
G大调激烈的第三乐章后似乎也是得要休息一下。
下半场开场后,Roge带着他的同伴——日本钢琴家伯野亚美上场,曲目是普朗克双钢琴协奏曲。台上两架斯坦威钢琴被摆在一起,指挥家立于两架钢琴中线后方,似乎有违于普朗克在原谱上的指示,不过也无所谓了。
台上钢琴的新摆位使我终于能看到钢琴家的手,虽然是
伯野亚美而非Roge的手,但有总好过无,而且借这个机会倒是可以看看这部双钢琴里第一第二钢琴到底如何分工——这个在唱片里我是听不出来的。一曲听下来,可以总结,第二钢琴是较清闲的,主奏甚少,大半是在和声。关于演奏,觉得两位钢琴家比EMI GROC里作曲家本人那一版要弹得更快更流畅,Roge在慢板营造的音色也还不错,但似乎在某处慢板时有个错音(还是拉威尔G小调中,记得不太清楚了),香港小交响乐团的铜管也还是让人难以尽兴。这样两部法国作品,铜管的失色实在有些遗憾。
说到这里得赞一下香港乐迷的素质,鼓错掌自然是从未发生,演奏时也极为安静,在静谧的那些乐段实在是种享受。更难得的是小孩们也都很安静,我前后大大小小的小朋友都很坐得住,有两个小孩看来还是刚上学的样子,但这样的有点现代的作品也能安静听完,真是不错。在演奏普朗克双钢琴协奏曲一段很激烈的乐段时,我斜眼看到坐在右手边的小女孩在无声中猛作弹琴状,很自得其乐的样子。
普朗克双钢琴协奏曲结束后,Roge退场,观众热烈鼓掌,Roge与叶咏诗谢幕四次,但还是没有安可,真是浪费感情啊。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是普朗克小交响曲,这首我就完全没听过,现场听一遍也还没找到感觉,就没什么可说了。
总结一下:
一、现场的音响效果的确和我自己听cd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真切的质感以及那种包围感实在是区区discman加耳机难以达到。
二、现场看到录音里那些美妙的声音效果如何实现,更是妙不可言。
三、票价低廉,演出精彩要感谢香港政府对古典音乐事业的扶植。
四、那么多学生观看演出,而且素质一流,看来香港的古典音乐普及工作还是很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