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08, 2008

神奇的古典音乐资源分享讨论区——operashare 古典音乐 耳机大家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旧文,首发于hifi168,时间太久,链接已无时效性。)

不久前,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堪称神奇的英文古典音乐资源分享站点——operashare。这是一个yahoo的group,应该算是一个邮件列表。(与我们这里常见的论坛不同,老外喜欢邮件列表和新闻组。)

operashare神奇在何处?

我们这里的几乎所有古典音乐资源分享站点都是违法的盗版分享, 或曰版权不合理使用。我无意讨论这个问题。但不知各位有否想过,是否有不违法的资源分享?

operashare是我所知的第一个这样的站点,真是让我打开眼界,也不得不佩服老外古典音乐环境之好、有心人之多。

operashare 上的古典音乐资源,按来源可大致分成两部分:一大类是音乐会广播录音,因为这些是所谓public domain的内容,没有版权问题;另一大类是组里成员从lp(无对应cd版本在唱片公司目录中的)、磁带、开盘机、已绝版或者已过了版权保护年限的 cd,自己转录而来。(这至少也算合理使用,而且版权持有人要么不存在、要么没有利益似乎也无必要来主张权利。)当然由于来源的原因,这些资源大多质量无法达到cd水平,一般都是些mp3文件,偶然有些无损压缩格式的文件(flac)。这或许是operashare唯一的不足之处。不过好在出没于此的人似乎也都还有些基本概念,很多mp3码率都较高,质量也很过得去(事实上大多数我都很满意)。

我猜我这么介绍,大多数人仍然会不以为然,觉得不会有什么好东西——其实大谬。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operashare上的音乐会广播录音,如果你已加入这个group,你可以去看看他们整理的一个资源列表(需要yahoo id)
http://launch.groups.yahoo.com/group/OperaShare/files/
为了方便未加入的人作决定,我来简单介绍其中两个系列:

Bayreuth performances——这是一系列Bayreuth演出的广播录音,有很多,不来一一列举,以年代排序,下面是前五个和最后三个:
1928

Tristan und Isolde - excerpts (5855) Karl Elmendorff
http://rapidshare.de/files/23599527/Tristan1928.mp3

1931

August 18 Tristan und Isolde - Excerpts (10088)Wilhelm Furtwangler
http://rapidshare.de/files/30167612/Bayreuth_1931_Tristan_WF.mp3

1933

Parsifal - Excerpts (21803) Richard Strauss
http://rapidshare.com/files/11386767/Parsifal-1933Bayreuth.zip.html

1936

Lohengrin Excerpts (22011) Wilhelm Furtwaengler
http://rapidshare.com/files/11799136/loh-furt.zip.html
Lohengrin Excerpts (22011) Heinz Tietjen
http://rapidshare.com/files/11799758/loh-tietjens.zip.html

BAYREUTH 1936 - THE OFFICIAL RECORDINGS (27370)
http://rapidshare.com/files/22490650/bay36.zip.html

2006
July 31 - Dieotterdammerung (15866) Christian Thielemann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086/goetterdaemmerung_2006_bayreuth_act1.mp3.001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58/goetterdaemmerung_2006_bayreuth_act1.mp3.002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072/goetterdaemmerung_2006_bayreuth_act1.mp3.003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071/goetterdaemmerung_2006_bayreuth_act2.mp3.001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061/goetterdaemmerung_2006_bayreuth_act2.mp3.002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01/goetterdaemmerung_2006_bayreuth_act3.mp3.001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09/goetterdaemmerung_2006_bayreuth_act3.mp3.002


August 1- Tristan und Isolde (15864) Peter Schneider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062/tristan_2006_bayreuth_act1.mp3.001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056/tristan_2006_bayreuth_act1.mp3.002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19/tristan_2006_bayreuth_act2.mp3.001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32/tristan_2006_bayreuth_act2.mp3.002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067/tristan_2006_bayreuth_act3.mp3.001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050/tristan_2006_bayreuth_act3.mp3.002

August 2- Parsifal (15859) Adam Fischer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39/parsifal_2006_bayreuth_act1.mp3.001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25/parsifal_2006_bayreuth_act1.mp3.002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10/parsifal_2006_bayreuth_act1.mp3.003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24/parsifal_2006_bayreuth_act2.mp3.001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13/parsifal_2006_bayreuth_act2.mp3.002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051/parsifal_2006_bayreuth_act3.mp3.001
http://rapidshare.com/files/706129/parsifal_2006_bayreuth_act3.mp3.002

是不是很夸张,幸亏我现在对wagner不感冒,否则简直要幸福得崩溃了。这些东西就算你去Bt、emule也未见得找得到。

里面凡是http://rapidshare.com/files/这样的网址都是文件下载地址,这些文件都放在一个叫rapidshare的国外文件分享网站,这些似乎都是PREMIUM账号上传的,因而不会过期,下载也免费,但会有些限制。具体下载方法容我稍候再说。

另外一个系列是我很感兴趣的,重点介绍下。这是一个近年音乐会系列,目前至少有66+24=90个音乐会广播录音,前50个整理在一份名为Concert Archive.rtf的文档当中,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launch.groups.yahoo.com/group/OperaShare/files/
后面几个还未归总起来,有16个Concert Archive和24个GERMAN CONCERT ARCHIVE。

这些都是近年一些名家的音乐会,随便摘几条:

Schubert Symphony No. 3 in D, D200 (1815)/Bruckner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1877)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Mariss Jansons, conductor

Frank Martin 6 Monologe aus Jedermann—contralto/baritone and orchestra (1943) /Mahler Symphony No. 6 in A minor (1904)/ Thomas Quasthoff, baritone/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Claudio Abbado, conductor

Prokofiev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3 in C, Op. 26 (1921)/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4 in C minor, Op. 43 (1936)/ Alexander Toradze, piano/ Mariinsky Theatre Orchestra, St. Petersburg/ Valery Gergiev, conductor


Weber Der Freischütz—opera (1821): Overture/Hindemith Symphonic Metamorphoses on Themes of Carl Maria von Weber (1943)/Brahms Symphony No. 2 in D, Op. 73 (1877)/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Bernard Haitink, conductor


Gubaidulina Offertorium—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1980)/ Brahms Ein Deutsches Requiem—soprano, baritone,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45 (1868)/ Gidon Kremer, violin/ Dorothea Roschmann, soprano/ Thomas Quasthoff, bass baritone/ Rundfunkchor Berli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conductor

Varèse Intégrales—11 wind and 4 percussion instruments (1925)/ Boulez Le visage nuptial—soprano, contralto, chorus and orchestra (1946)/ Boulez Le Soleil des eaux—soprano, chorus and orchestra (1948)/ Stravinsky Petrushka—ballet (1911)/Francois Pollet, soprano/ Susan Parry, mezzo-soprano/ BBC Singers/ BBC Symphony Orchestra/ Pierre Boulez, conductor

怎么样,阵容也算得上是很好了吧。如果你对当代哪位指挥家有兴趣,又不想冒险买唱片,可以先来听听了解一下风格;如果你对某些冷门曲目有兴趣,但找不到唱片,或都是高价小厂牌,那你就或许可以找到机会先尝试一番。而且这些广播录音里的组合与曲目,很有些不见于唱片。恐怕也只有现场才敢冒险排这样的曲目,唱片公司未见得会去录。

有一些我觉得大家会感兴趣的,特别在此一提:

Boulez,Mahler, 8. Symphony

这是2007年4月9日的演出,阵容如下:
Twyla Robinson, Sopran
Soile Isokoski, Sopran
Adriane Queiroz, Sopran
Michelle DeYoung, Alt
Simone Schoder, Alt
Johann Botha,Tenor
Hanno Muller-Brachmann, Bariton
Robert Holl, Bass

Staatsopernchor Berlin
Philharmonischer Chor Prag
Aurelius Sangerknaben Calw
Staatskapelle Berlin
Leitung: Pierre Boulez

与DG即将发行的录音阵容几乎一样,可以在买cd前尝尝鲜。



Mahler 2 - Rattle, BPO

这是拉特尔在巴黎的一个录音,时间是2007年4月3日。阵容如下:

Live in Salle Pleyel, Paris
Dorothea Roschmann, Soprano
Bernarda Fink, Mezzo-soprano
Chef de choeur: Simon Halsey

Choeur de Radio Franc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mon Rattle

与他emi的那个录音不同的是,这是带的柏林爱乐,我没听过伯明翰那一版,但听了这个感觉很不错,不知柏林爱乐与伯明翰两版差别多少,很有买那张emi的冲动。

还有一些Dudamel的录音,这位DG年轻新指挥家刚出版了贝多芬5、7;朗朗的贝多芬第四钢协,也有一个与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Esa-Pekka Salonen合作的版本,可以了解下朗朗怎么处理这部作品;朗朗的巴托克钢协,Dg恐怕还未排上出版计划,operashare上也有一个boulez 的版本可以尝鲜。

除了近年的广播录音之外,operashare上还有很多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广播录音,我也很好奇他们如何收集到这些东西,例如有一个是普朗克荣耀经(几乎)世界首演的广播录音,是Munch指挥BSO于1961年1月21日的演出实况,这显然不是出自于唱片,也真不知他们怎么弄到的,这只能归之于有心了。这类资源很多,包括切利、克莱博等等的一些录音,但正所谓此之美酒,彼之毒药,要说哪些大家都有兴趣,我也不知道,只能自己去看了。


operashare上另外一大类的资源是自己转录的lp、cd、磁带等。这些资料胜在难得,大多是极难见到的冷门曲目与版本。这个就很难介绍了,大家自己心头好而已。提两个我近期下的:

http://rapidshare.com/files/28356214/Enesco.zip
Lipatti: Symphonie Concertante for 2 pianos and orch.
Enesco: Roumanian Rhapsody No. 2
Bartok: 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e
Lipatti: Ivresse (from Tziganes)

Piano: Madeleine Lipatti, Bela Siki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Georges Enesco

Fourth Besancon Festival
Sept. 6, 1951, Town Hall

这是李帕蒂(Dinu Lipatti)夫人Madeleine Lipatti演奏李帕蒂作品,够冷了吧,不过我觉得很有价值,看看作为作曲家的李帕蒂可以了解些他的音乐理念。


http://rapidshare.com/files/29172445/clara_schumann_pc.rar
Clara Schumann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7 (1836)
Lucy Parham (pf.)
BBC Concert Orch.
Barry Wordsworth

这是克拉拉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实际上旋律还是挺美的。

最后来个私房货:
http://rapidshare.com/files/25051653/Tiresias.zip
Poulenc: Les mamelles de Tiresias
Thetre National de l'Opera-Comique - November 1953 - Andre Cluytens
这是普朗克——我偏爱的法国作曲家的一部歌剧 Les mamelles de Tiresias的第一个录音,cd极难找到,除了一个brilliant的录音(可惜是改编本)外只怕都绝了。而operashare上还可以找到一个 2002年3月16日大都会歌剧院的广播录音:
http://rapidshare.com/files/25576246/Mamelles_Met_16_March_02.mp3

operashare的世界实在太过神奇,无论诸位是有心扩展曲目、了解当代音乐家还是对某些大师有疯狂的收集癖,都可以去看看,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而这一切不需回帖、积分(那里不需要灌水),也不必没日没夜地挂bt、emule,只需你忍受点小小的麻烦。

为什么是小小的麻烦?因为rapidshare.com这个文件分享网站对免费下载有点小限制,虽然人人有份、永不轮空,只要上载者是PREMIUM账号, 也不会过期。但是当你每次打开上述链接时,首先需要选择是否为免费账户,然后要等待片刻。这个等待时间在第一次时很短,不到一分钟,但当你第二次下载时,就可能是两小时,取决于你上次以同一台机器或ip下载完成在多久之前。基本上它会保证你在第一次下载两三小时后才能开始第二次。这是需要你小小耐心的地方。等待结束后,会需要你输入一个图片内的字母与数字,正确后就可以开始下载。

有一点很重要,免费账户下载不能使用任何下载软件,只能用浏览器自带下载功能,如果网络不稳定的话可能会有些麻烦。

另外,很多下下来的文件经过拆分,这是有些文件以.001结尾的原因,需要全部下载、放在一个目录后再行合并,operashare推荐的是这个软件hjsplit:
http://www.freebyte.com/hjsplit/
然后使用里面的join功能即可。

rapidshare的验证码

最好的rapidshare辅助工具 - RapidShare Happy Hours Detector | 软件生活


自从迷上operashare,我大概算是rapidshare老手了。尤其是经历其验证码系统多次升级,看惯了其小猫小狗,才能应付现在新的变态验证码。不过似乎还有很多用家无法适应。。。

rapidshare的新验证码的确挺变态,每个字母或数字上都有一个猫或者狗的图标,然后将其中四个猫图标的字母或数字输入文本框,才能验证通过。这里难就难在这个猫扭来扭去的,已经不易辨别,而且很多人可能以前没怎么用过rapidshare,对那个狗图标什么样没有概念,以至于选不出那四个字符。实际上猫狗图标的区别,关键在于尾巴,猫长点,狗短点,一个弯点,一个直点。看准猫尾巴,就足够了。

Monday, May 26, 2008

席曼诺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看了砍柴兄的帖子,提到了席曼诺夫斯基(Szymanowski)这位波兰作曲家,刚好这两天也对他颇为着迷,就来说两句。

前一段时间载了一个席曼诺夫斯基两部小协的广播录音,听后甚为惊艳,如此优美绮丽的作品,实在应该成为主流曲目。再回头听以前买的席曼诺夫斯基第三交响、Stabat Mater等作品,觉得颇有可回味之处。



我越来越觉得在无调性与德奥式晚期浪漫派之间实在还是大有余地可挖,新的有些不和谐式的音乐语言加上较传统的主题诉求,产生的独特效果实在不能用一句不够现代一笔勾销。


为此我还买了emi拉特尔与伯明翰两部小协加第四交响曲(实际上是部钢琴协奏曲)的录音。



第四交响曲也是部不错的作品。不过拉特尔与伯明翰的第二小协似乎不够理想,尤其是与Frank Peter Zimmermann与Sylvain Cambreling 指挥SWR Sinfonieorchester Baden-Baden und Freiburg的广播录音相比,正是就怕货比货啊。

主要问题在于拉特尔这个组合的小提琴家技术上似乎不如Zimmermann,一些段落就不如Zimmermann挥
洒自如、畅快淋漓,而偏偏这两部小协对演奏家技术要求甚高。第一小协从头至尾就是一个梦,但又不是像德彪西那种朦胧慵懒的梦幻气质,也非拉威尔那种光亮的
似乎有棱角但有些冰冷的异想世界,而是带着些甜蜜的透明的浪漫主义式的梦幻迷离;第二小协和第四交响曲里面有些民歌元素,与巴托克类似,都是消解了的民
歌,但不像巴托克那么音响凌厉。在Zimmermann、Cambreling 的合作下那种梦幻的气质就更完整,拉特尔那个组合在第二小协个别段落听来有些吃力,影响了效果,当然也不明显,只有和Zimmermann这样的演奏相较之下,才能体会这梦幻可以到达什么样的境地。

不过可惜,Zimmermann、Cambreling 的合作似乎没有录音,但我怀疑真录音室录音了可能也没了这种现场的热力,似乎 Zimmermann与拉特尔、BPO的一个合作也缺了点什么,当然这也可能是我先入为主了。
Zimmermann与拉特尔、BPO的第一小协,外加布鲁克纳第7:
http://launch.groups.yahoo.com/group/OperaShare/message/28661
这个下载文件里还包括一份programme note,对理解作品很有帮助,转帖如下:

Szymanowski - Violin Concerto No. 1, Op. 35 (1916)

Szymanowski wrote the first of his two violin concertos in 1916, during what is usually described as his ‘Impressionist’ period – the time when he really found himself as a composer. Whether or not the label ‘Impressionist’ is appropriate, the sound Szymanowski draws from the orchestra is unique, instantly recognisable. By the standard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number of instruments is not remarkable, though they include two harps as well as a piano and several percussion instruments. Yet the effect of spaciousness, rather than weight or loudness, is extraordinary. Szymanowski’s melody and harmony are typical of ‘advanced’ composers of the time in their empirical mix of pentatonic, chromatic, whole-tone and bi-tonal elements (the very opening may owe something to the black-against-white note clashes of Stravinsky’s Petrushka); in fact, Szymanowski seems to be able to do anything he likes while consistently achieving an effect of transparency.

As for the solo part, Szymanowski himself claimed that the style of writing that he developed with the help of his friend, the violinist Pawel Kochanski, created a new mode of expression for the instrument, which can be summarised as ‘ecstatic’. Pitched mostly (though not invariably) very high, it was intended only for the most accomplished players, preferably with a very sweet tone. All its technical devices are collected in the cadenza which Kochanski wrote near the end of the work.

Kochanski was to have given the first performance, with Alexander Siloti conducting, in St Petersburg at the beginning of February 1917: political unrest put paid to th at. In the event, the leader of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Józef Oziminski, played it, with Emil Mlynarski conducting, in the capital of the new Polish Republic on 1 November 1922. Kochanski introduced it to America, with Leopold Stokowski, in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in 1924.

However dazzling the writing for the violin, the Concerto is not a vehicle for bravura display: the orchestra is used with restraint, and there is no dramatic confrontation or argument; instea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oist and orchestra recalls Chausson’s Poème, written 20 years earlier, though that has a very different expressive character.

Szymanowski took his inspiration for this Concerto from the poem May Night by Tadeusz Micinski:

Asses in crowns settle majestically on the grass –
fireflies are kissing the wild rose –
and Death shimmers on the pond
and plays a frivolous song.
Ephemerids
fly into dance –
oh, flowers of the lakes, Nereids!
Pan plays his pipes in the oak grove.
Ephemerids
fly into dance,
fly into dance –
plaited in amorous embrace
eternally young and holy –
stabbed with a lethal dart.
In the twinkling blue water
golden crucians and roach,
and patient kingfishers
gaze with their eyes of steel –
and on the trees the hammering of the
little blacksmiths,
amid the sorb, red crooked-beaks
and kestrels with eyes like tinder –
merrily whistling and chanting
I fly: here over the water – there under
the trees …
In the woods are glades as if appointed
for these nocturnal revels.
All the birds pay tribute to me,
for today I wed a Goddess …
And now we stand by the lake,
in crimson blossoms,
in flowing tears of joy, with rapture and fear,
burning in amorous conflagrations:
the fire seizes these aged trees
and they shed tears of pitch,
and the familiar gull from the Polar seas
describes a halo over us.

(Translation by Sylvia and Benjamin Shoshan, taken from the BBC Music Guide to Szymanowski by Christopher Palmer, 1983)

The Concerto is in a single movement, though constantly fluctuating – floating, transfixed in reverie, dancing, driven – but never moving towards a goal, for it is all a dream, from the first excited fluttering in the orchestra to the soloist’s final disappearance into the stratosphere. Szymanowski summed up the whole as ‘awfully fantastic and unexpected’. It takes some time for two themes, or rather motifs, to emerge – a swooning sixnote descending phrase, and a grimly emphatic motif of four notes (two descending semitones followed by a rising minor third); these provide a kind of structural scaffolding. Midway occurs a still, sublime moment in which the violin at last reveals its heart then, coming to its senses, gets busy; it’s recalled later, shortly before the cadenza. Surely, Szymanowski intended it all to remain a beautiful mystery.

Sunday, May 21, 2006

生平第一次听音乐会

今天去听了场音乐会——“法国五月:Roge和香港小交响乐团音乐会”。这是场让我充满期待的音乐会,也是我第一次去体验现场。
这场演出的明星是Roge,他是DECCA公司旗下的法国钢琴家,他的satie与poulenc钢琴作品都是得过留声机大奖的。我也有一张他的拉威尔钢琴作品集(double decca)。算来他也称得上是DECCA用来发掘法国音乐作品的主力钢琴家。
不过Roge的特色似乎并非特别鲜明,个人感觉其音色控制能力也与老一辈法国钢琴家有些距离。这场音乐会最吸引我的还是曲目——拉威尔的一首引子与快板(Introduction et Allegro for Flute, Harp and String Quartet),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普朗克(poulenc)的双钢琴协奏曲、小交响曲。普朗克的小交响曲没有听过cd,
但剩下的三部作品都是我深为钟爱的曲目。
拉威尔的引子与快板是我在一张拉威尔室内乐全集里听到,竖琴作品大都很好听,拉威尔更是赋予竖琴以绚丽的色彩和美妙的旋律,这样的一首竖琴作品实在讨人喜欢。G大调钢琴协奏曲不用说,大概已经人手一张了吧——Michelangeli那张著名的Rachmaninov加拉威尔钢琴协奏曲。我非常喜欢这首协奏曲,在带有爵士味甚至很有些不合谐意味的首乐章后,是多么美丽的一个慢板乐章啊,木管与钢琴的应和直让人感觉无比的宁静与温暖,与莫扎特钢协里的第二乐章有着相同的气质,却又少了莫扎特古典主义的一些限制与顾虑。三乐章遵循古典式的结构,拉威尔自己也说是以莫扎特、圣桑为楷模所做,但音乐语言要比莫扎特的钢协更为丰富,更为自由。
普朗克的双钢琴协奏曲则似乎不太有名,起码我从未见这里的论坛有人提及,若非因为在台湾某音乐论坛听人介绍过他的一部室内乐作品,还真是不太会注意此人。他是法国六人团成员之一,这六人是
普朗克(1899-1963)、米约(1892-1974)、奥涅格(1892-1955),另外再加上丹第(1851-1931)和瓦雷兹(1883-1965)。关于这六人的介绍,网上这篇施托克豪森大侠的文章甚是不错,“从萨蒂到“六人团”的法国音乐”。我听到并喜欢这首双钢琴协奏曲实际上也不过就是这两个月的事情,听到imp(这可是位很有想法的台湾爱乐人,常在这里出没)介绍普朗克的竖笛奏鸣曲在先,看到唱片店特价出售一张法国 rca的普朗克钢琴协奏曲在后,出于尝试的目的买下,一听却一发不可收拾。在普朗克的这首双钢琴协奏曲里既有近乎嘈杂狂暴的不和谐音,乐音一转却又能变得温馨甜蜜甚至带点孩子气的童趣天真。似乎真是作曲家个性的写照——所谓“半是猪猡半是圣徒”。


正在我对这些法国作曲家作品兴趣浓厚之时,能有机会现场聆听这些曲目实在是难以抗拒的诱惑,故而看到演出海报的同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就决定要去听这场音乐会。最后我买到一张50元的学生票,是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D排35座。买票时,看座位表,似乎不是非常前面,跑进场一看,竟是第二排,不知A、B排都到哪里去了。
演出当晚(5月17日),来到香港大会堂,发现人也不少,入口前还有三个摊位销售Roge在DECCA的几张小双张、普朗克、拉威尔作品的两套环保装,还有他在两家小公司录的拉威尔、gershwin、chauson作品,还是挺会做生意的,但没有现场签名,可惜可惜。
香港大会堂的组织工作不错,进场后都有引座员,每个座位上也都放有一本印刷精美的节目单,上有中英文的曲目介绍,每首作品都有小文介绍,文末还附有一张表格介绍作品需要的乐团编制。演奏者介绍自然也不会少,甚至还有相关曲目cd推荐,这个节目单还是挺精心的。
落座后一看,上座率甚高,看来这个曲目还不算太冷门,或者是Roge有些影响力。周围中学生、小孩不少,尤其是那么多中学生,让人感到香港音乐教育似乎不错。我的右手边就是一家三口,小女孩还是个小学生。
我的座位有点过于靠前,也过于偏,舞台中间放上钢琴的话,看不到演奏者的手,略微不爽。
演出开场先有香港小交响乐团指挥叶咏诗致词。然后是第一首曲目拉威尔的引子与快板,看到演出者上场,才注意到这首曲子的编制是一把长笛、一把单簧管、一组弦乐四重奏再加竖琴,毫无疑问,竖琴是最显眼的,当晚竖琴演奏者黄士伦女士也穿的颇为亮眼。作品是美妙无伦的,竖琴演奏的手势也极为优美,十分养眼。这是我第一次听现场,第一个音响起时,真是颇为兴奋,真实的乐器质感直入耳膜,感觉与听cd很是不同。听现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那些cd里妙不可言的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对于我这样不懂乐谱之人,颇为受益。
这首结束后稍事休息,就开始两道主菜——两部协奏曲。
乐团先上台,然后就听到一片调音声,直感觉像是在听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开始。随后,小提琴首席在钢琴上按了个音,木管组就吹出一根长音,第二次重复时铜管加入,第三次重复时弦乐加入,于是三个乐器组就完成了试音。打击乐?不知道。
此时,指挥叶咏诗与独奏家roge登台,拉威尔的G大调开场。以往从手里那张cd——roge的拉威尔
钢琴作品,我就发现roge的演奏似乎偏慢,感觉上roge惯于在慢条斯理中蕴酿他的音色与结构,但个人感觉他的音色不及cicollini、弗朗索瓦的多变。这次,第一乐章的开始,乐队飞快,但钢琴进入时roge却弹得甚慢,有点不协调,加上他戴着副眼镜专注地看着键盘,直感觉像是戴着老花眼镜在找键。索性后来速度略有加快,在一些激烈的片断,能看到他飞快地把整个人挪到琴凳的另一头,然后双手狠狠的砸下去。音乐就不介绍了,说说现场与cd的一个不同,我发现最大的不同在大鼓,现场听到的鼓点从未在cd里感受到过,不知是不是用discman听cd器材太次的缘故。香港小交响乐团的表现不错,但铜管似乎控制不佳,若干处有些刺耳,声音不怎么稳定,以至于出不来韵味。
拉威尔G大调后是中场休息15分钟,钢琴家在
G大调激烈的第三乐章后似乎也是得要休息一下。
下半场开场后,Roge带着他的同伴——日本钢琴家伯野亚美上场,曲目是普朗克双钢琴协奏曲。台上两架斯坦威钢琴被摆在一起,指挥家立于两架钢琴中线后方,似乎有违于普朗克在原谱上的指示,不过也无所谓了。
台上钢琴的新摆位使我终于能看到钢琴家的手,虽然是
伯野亚美而非Roge的手,但有总好过无,而且借这个机会倒是可以看看这部双钢琴里第一第二钢琴到底如何分工——这个在唱片里我是听不出来的。一曲听下来,可以总结,第二钢琴是较清闲的,主奏甚少,大半是在和声。关于演奏,觉得两位钢琴家比EMI GROC里作曲家本人那一版要弹得更快更流畅,Roge在慢板营造的音色也还不错,但似乎在某处慢板时有个错音(还是拉威尔G小调中,记得不太清楚了),香港小交响乐团的铜管也还是让人难以尽兴。这样两部法国作品,铜管的失色实在有些遗憾。
说到这里得赞一下香港乐迷的素质,鼓错掌自然是从未发生,演奏时也极为安静,在静谧的那些乐段实在是种享受。更难得的是小孩们也都很安静,我前后大大小小的小朋友都很坐得住,有两个小孩看来还是刚上学的样子,但这样的有点现代的作品也能安静听完,真是不错。在演奏普朗克双钢琴协奏曲一段很激烈的乐段时,我斜眼看到坐在右手边的小女孩在无声中猛作弹琴状,很自得其乐的样子。
普朗克双钢琴协奏曲结束后,Roge退场,观众热烈鼓掌,Roge与叶咏诗谢幕四次,但还是没有安可,真是浪费感情啊。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是普朗克小交响曲,这首我就完全没听过,现场听一遍也还没找到感觉,就没什么可说了。
总结一下:
一、现场的音响效果的确和我自己听cd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真切的质感以及那种包围感实在是区区discman加耳机难以达到。
二、现场看到录音里那些美妙的声音效果如何实现,更是妙不可言。
三、票价低廉,演出精彩要感谢香港政府对古典音乐事业的扶植。
四、那么多学生观看演出,而且素质一流,看来香港的古典音乐普及工作还是很到位的。






Friday, May 19, 2006

生平第一次听音乐会

今天去听了场音乐会——“法国五月:Roge和香港小交响乐团音乐会”。这是场让我充满期待的音乐会,也是我第一次去体验现场。
这场演出的明星是Roge,他是DECCA公司旗下的法国钢琴家,他的satie与poulenc钢琴作品都是得过留声机大奖的。我也有一张他的拉威尔钢琴作品集(double decca)。算来他也称得上是DECCA用来发掘法国音乐作品的主力钢琴家。
不过Roge的特色似乎并非特别鲜明,个人感觉其音色控制能力也与老一辈法国钢琴家有些距离。这场音乐会最吸引我的还是曲目——拉威尔的一首引子与快板(Introduction et Allegro for Flute, Harp and String Quartet),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普朗克(poulenc)的双钢琴协奏曲、小交响曲。普朗克的小交响曲没有听过cd,但剩下的三部作品都是我深为钟爱的曲目。
拉威尔的引子与快板我在一张拉威尔室内乐全集里听到,竖琴作品大都很好听,拉威尔更是赋予竖琴以绚丽的色彩和美妙的旋律,这样的一首竖琴作品实在讨人喜欢。G大调钢琴协奏曲不用说,大概已经人手一张了吧——Michelangeli那张著名的Rachmaninov加拉威尔钢琴协奏曲。我非常喜欢这首协奏曲,在带有爵士味甚至很有些不合谐意味的首乐章后,是多么美丽的一个慢板乐章啊,木管与钢琴的应和直让人感觉无比的宁静与温暖,与莫扎特钢协里的第二乐章有着相同的气质,却又少了莫扎特古典主义的一些限制与顾虑。三乐章遵循古典式的结构,拉威尔自己也说是以莫扎特、圣桑为楷模所做,但音乐语言要比莫扎特的钢协更为丰富,更为自由。
普朗克的双钢琴协奏曲则似乎不太有名,起码我从未见这里的论坛有人提及,若非因为在台湾某音乐论坛听人介绍过他的一部室内乐作品,还真是不太会注意此人。他是法国六人团成员之一,这六人是普朗克(1899-1963)、米约(1892-1974)、奥涅格(1892-1955),另外再加上丹第(1851-1931)和瓦雷兹(1883-1965)。关于这六人的介绍,网上这篇施托克豪森大侠的文章甚是不错,“从萨蒂到“六人团”的法国音乐”。我听到并喜欢这首双钢琴协奏曲实际上也不过就是这两个月的事情,听到imp(这可是位很有想法的台湾爱乐人,常在这里出没)介绍普朗克的竖笛奏鸣曲在先,看到唱片店特价出售一张法国 rca的普朗克钢琴协奏曲在后,出于尝试的目的买下,一听却一发不可收拾。在普朗克的这首双钢琴协奏曲里既有近乎嘈杂狂暴的不和谐音,乐音一转却又能变得温馨甜蜜甚至带点孩子气的童趣天真。似乎真是作曲家个性的写照——所谓“半是猪猡半是圣徒“。
正在我对这些法国作曲家作品兴趣浓厚之时,能有机会现场聆听这些曲目实在是难以抗拒的诱惑,故而看到演出海报的同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就决定要去听这场音乐会。最后我买到一张50元的学生票,是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D排35座。买票时,看座位表,似乎不是非常前面,跑进场一看,竟是第二排,不知A、B排都到哪里去了。
演出当晚(5月17日),来到香港大会堂,发现人也不少,入口前还有三个摊位销售Roge在DECCA的几张小双张、
普朗克拉威尔作品的两套环保装,还有他在两家小公司录的拉威尔、gershwin、chauson作品,还是挺会做生意的,但没有现场签名,可惜可惜。
香港大会堂的组织工作不错,进场后都有引座员,每个座位上也都放有一本印刷精美的节目单,上有中英文的曲目介绍,每首作品都有小文介绍,文末还附有一张表格介绍作品需要的乐团编制。演奏者介绍自然也不会少,甚至还有相关曲目cd推荐,这个节目单还是挺精心的。
落座后一看,上座率甚高,看来这个曲目还不算太冷门,或者是Roge有些影响力。周围中学生、小孩不少,
尤其是那么多中学生,让人感到香港音乐教育似乎不错。我的右手边就是一家三口,小女孩还是个小学生。
我的座位有点过于靠前,也过于偏,舞台中间放上钢琴的话,看不到演奏者的手,略微不爽。
演出开场先有香港小交响乐团指挥叶咏诗致词。然后是第一首曲目
拉威尔引子与快板,看到演出者上场,才注意到这首曲子的编制是一把长笛、一把单簧管、一组弦乐四重奏再加竖琴,毫无疑问,竖琴是最显眼的,当晚竖琴演奏者黄士伦女士也穿的颇为亮眼。作品是美妙无伦的,竖琴演奏的手势也极为优美,十分养眼。这是我第一次听现场,第一个音响起时,真是颇为兴奋,真实的乐器质感直入耳膜,感觉与听cd很是不同。听现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那些cd里妙不可言的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对于我这样不懂乐谱之人,颇为受益。
这首结束后稍事休息,就开始两道主菜——两部协奏曲。
乐团先上台,然后就听到一片调音声,直感觉像是在听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开始。随后,小提琴首席在钢琴上按了个音,木管组就吹出一根长音,第二次重复时铜管加入,第三次重复时弦乐加入,于是三个乐器组就完成了试音。打击乐?不知道。
此时,指挥
叶咏诗与独奏家roge登台,拉威尔的G大调开场。以往从手里那张cd——roge的拉威尔钢琴作品,我就发现roge的演奏似乎偏慢,感觉上roge惯于在慢条斯理中蕴酿他的音色与结构,但个人感觉他的音色不及cicollini、弗朗索瓦的多变。这次,第一乐章的开始,乐队飞快,但钢琴进入时roge却弹得甚慢,有点不协调,加上他戴着副眼镜专注地看着键盘,直感觉像是戴着老花眼镜在找键。索性后来速度略有加快,在一些激烈的片断,能看到他飞快地把整个人挪到琴凳的另一头,然后双手狠狠的砸下去。音乐就不介绍了,说说现场与cd的一个不同,我发现最大的不同在大鼓,现场听到的鼓点从未在cd里感受到过,不知是不是用discman听cd器材太次的缘故。香港小交响乐团的表现不错,但铜管似乎控制不佳,若干处有些刺耳,声音不怎么稳定,以至于出不来韵味。
拉威尔G大调后是中场休息15分钟,钢琴家在
G大调激烈的第三乐章后似乎也是得要休息一下。
下半场开场后,Roge带着他的同伴——日本钢琴家伯野亚美上场,曲目是普朗克双钢琴协奏曲。台上两架斯坦威钢琴被摆在一起,指挥家立于两架钢琴中线后方,似乎有违于普朗克在原谱上的指示,不过也无所谓了。
台上钢琴的新摆位使我终于能看到钢琴家的手,虽然是
伯野亚美而非Roge的手,但有总好过无,而且借这个机会倒是可以看看这部双钢琴里第一第二钢琴到底如何分工——这个在唱片里我是听不出来的。一曲听下来,可以总结,第二钢琴是较清闲的,主奏甚少,大半是在和声。关于演奏,觉得两位钢琴家比EMI GROC里作曲家本人那一版要弹得更快更流畅,Roge在慢板营造的音色也还不错,但似乎在某处慢板时有个错音(还是拉威尔G小调中,记得不太清楚了),香港小交响乐团的铜管也还是让人难以尽兴。这样两部法国作品,铜管的失色实在有些遗憾。
说到这里得赞一下香港乐迷的素质,鼓错掌自然是从未发生,演奏时也极为安静,在静谧的那些乐段实在是种享受。更难得的是小孩们也都很安静,我前后大大小小的小朋友都很坐得住,有两个小孩看来还是刚上学的样子,但这样的有点现代的作品也能安静听完,真是不错。在演奏普朗克双钢琴协奏曲一段很激烈的乐段时,我斜眼看到坐在右手边的小女孩在无声中猛作弹琴状,很自得其乐的样子。
普朗克双钢琴协奏曲结束后,Roge退场,观众热烈鼓掌,Roge与叶咏诗谢幕四次,但还是没有安可,真是浪费感情啊。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是普朗克小交响曲,这首我就完全没听过,现场听一遍也还没找到感觉,就没什么可说了。
总结一下:
一、现场的音响效果的确和我自己听cd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真切的质感以及那种包围感实在是区区discman加耳机难以达到。
二、现场看到录音里那些美妙的声音效果如何实现,更是妙不可言。
三、票价低廉,演出精彩要感谢香港政府对古典音乐事业的扶植。
四、那么多学生观看演出,而且素质一流,看来香港的古典音乐普及工作还是很到位的。





Sunday, May 07, 2006

新发现的两家唱片店

       前几日看到hifi168上有人说香港也有售日本东芝emi1300系列,连价格都有,但复活节期间出去找了几家常去的唱片行却全未看见,直到看到本地一论坛上的介绍才知,全然找错方向。
       那家店,有这个系列日本东芝emi出售的——全名是BUTTONS,从未去过,是在湾仔的东方188商场内的一间小铺。今日我终于按耐不住,去看了一下。东方188商场倒并不难找,进去后发现这是家类似旺角信和中心的大杂烩。里面有几家二手cd店,其中一家叫abcd的还不错,有些老版的绝版古典cd。商场里似乎主要是卖日本游戏、各类cd、dvd、vcd之类,也有卖衣服的。居然还有几家打着日本av女优招牌的,自然没有进去看。可惜逛了半天,正事没办成——那家BUTTONS铁将军把门,竟然没开。只好指望下次有空再来,反正记住了是在二楼(似乎是227号)。
       没看到想看的,颇为郁闷,一怒之下,就杀向铜锣湾时代广场,因为看到有人介绍铜锣湾时代广场九楼的一家disk plus不错。于是就步行去了铜锣湾,沿着轩尼诗道倒也不算远。这家时代广场九楼的disk plus总算没有白去,似乎这家店的古典部分尚算活跃,也能兼顾大小厂牌,算得不错了。尤其是看到那里摆了一排的alpha、orfeo还有一两个完全不清楚的厂牌,看来这家的老板还是挺有见解的。只不过我对古乐还不熟,对大师的现场也无太大兴趣,所以就没买。应该说disk plus不算大,但环境不错,还是值得一逛的,价位也比香港唱片略低,虽然也就高价差10元左右。
      然后又去了铜锣湾时代广场地下的cd warehouse,这家就实在不忍卒看了,古典的东西少得可怜,要按作曲家排序恐怕要有多个空白了,似乎比沙田分店都不如。更兼其廉价版emi encore和环球eloquence奇贵无比,竟要45(香港唱片才39)。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另外开辟了两处乐土啊,下次放假就又有地方去了。

Monday, May 01, 2006

有趣的厂牌

       今天在唱片店入手一张唱片,是Yvonne Lefébure的贝多芬晚期钢奏32和一首早期钢奏(就是这张)。一直以为Yvonne Lefébure的录音只有找法国厂牌fy、solstice这类的新天新地代理小厂,却在上次看到emi法版沧海遗珠系列里的一张(包括贝多芬晚期钢奏30、31),加上这张倒是凑齐了最晚期的三首贝多芬钢奏,可以借此机会领略一下Lefébure的法派风格还是不错的。
      这里说说这个厂牌——
Coup d'Archet,看了它的网站发现他们的catalog颇为特殊,先是专做Martzy,其次就是
Lefébure,都是较为少人知的女艺术家,很是用心。另外看到Yvonne Lefébure还有一张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正是我想要的,fy、solstice似乎还没有呢,改天看看唱片店能否定到。

Saturday, November 26, 2005

将vmware player变成 "workstation"

近月前,在网上看到vmware推出免费的player的消息,立刻下载使用,还载了一个ubuntu的browser appliance。那时就在想,若是还能创建一个virtual machine,或者只要能选择从光驱启动然后再安装一个虚拟机就好了。

不想几日前,就看到 几个链接,全部出自这位大侠的blog Whisper at the Tolo Harbour,不过他本人介绍的方法似乎还是较麻烦,实际上可以参照他收藏的一个链接Tools for the VMware Player中介绍的工具,一步搞定。我个人选择的是这个工具:VMXWizard beta。

下载下来后,可以用它创建一个vmware virtual machine disk,再去下载一个操作系统的安装盘,就可以开始安装一个虚拟操作系统了。

我就用这个办法装了个ubuntu,不禁要好好称赞一下ubuntu的安装,真是非常方便:安装过程毫无问题,甚至在安装部分就可以搞定中文,这点尤其不容易。装上后界面感觉不错,字体不是宋体会有些不适应,但也还好。在ubuntu中文网站上也有介绍如何安装输入法,用windows字体美化界面等等,相当详细实用。我已经有了装个ubuntu的打算。